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要求電網從傳統單向輸電模式轉變為雙向互動模式,在實現高度智能化的同時,加強與其它能源系統的互聯互通。需求側企業亟需加大對新能源的投資與利用,積極與電網深度合作,利用電網資源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借助電網技術優勢實現企業智能化升級。在此過程中,電網側進行有效“統籌協同”,消費側推進“綜合能源管理”成為兩大攻堅重點。
而微電網作為支撐分布式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為用戶提供多元化綠色能源供給,并作為有力補充,緩解傳統電力系統的諸多不足;綜合能源管理成為能源節約和減排的重要手段,助力企業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這需要更多企業參與進來,在打造經濟、安全的電網的同時,重構商業模式,實現減碳、清潔與商業效益的同步。
主持人:現在微電網和綜合能源管理的推廣還處于一個試驗示范階段,還沒有廣泛應用,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面臨著哪些發展的阻礙?
王湘:我們國家在電網的基礎設施建設上投入非常大,有著堅強的電網。在今天我們大規模的新能源建設,尤其是分布式新能源發展的背景下,微電網的需求不斷增多,并迎來快速發展期。比如農村地區分布式光伏和整縣光伏的推進,其本質上是形成了一個微電網,農村地區發展微電網還可以解決一些末端電網供電上的低電壓和可靠性問題。
目前,制約微電網發展的因素,一是微電網建設的產業鏈不夠完善,二是在規劃方面也沒有形成一種規劃的范式標準。所以未來在微電網和綜合能源管理的建設上,可能需要根據各個地區不同的需求和相應的資源稟賦,去打造一些示范性工程項目。通過示范性工程項目,形成一些行業的共識,在這個過程當中培養出一些引領行業發展的人才,多管齊下,逐步推動微電網的發展。
“走進·綠色先行者”圓桌對話 之 實踐探索
主持人:施耐德電氣深耕電網領域,在國內外市場都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如何看待當前微電網和綜合能源管理面臨的技術難題?施耐德電氣在微電網技術方面做了哪些布局?
黃弘揚:在實際業務中,我們發現新型電力系統將帶來很多變化。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隨著用戶端新能源比例的提高,源網荷儲等電網各個元素隨之增多,對用戶端形成一系列挑戰,其最核心的,一是安全,二是經濟性或者說效率。以前用戶并不需要考慮安全性的問題,更多是電網和設計院來負責整套系統,但在微電網場景里,在一個源網荷儲的多元系統中,除了設備安全,系統安全,還有很多全局安全和匹配性的問題需要考慮。我們看到一些客戶在實踐中,多個子系統之間的權責不清晰,背后就會有安全的隱患。所以我們強調,要從系統層面看微網或者綜合能源管理的應用。
面對新能源接入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數字化創新則成為推動變革的核心動力。比如,整個配電結構發生變化后,需要通過數字孿生與仿真模擬,去重新匹配其安全性,再比如,很多用戶配備了光儲充風等新能源設施,該如何保證安全和協調運行也是個問題。我們在開展業務中接到很多這種來自客戶的咨詢需求。
效率方面,可挖掘的地方就更多了。因為隨著用戶側“源網荷儲數碳”等元素的復雜交織,互相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就需要進行充分的考慮和精細化、一體化管理。再結合用戶場景的區別有針對性管理,例如,建筑和工廠場景的需求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泛建筑場景的能耗主要來自于暖通,如何把暖通作為一個柔性空間融入整個建筑的源網荷儲就很關鍵;在工廠里,還要區分不同的工藝,這里面存在很大的優化空間。所以新型電力系統不只是電力系統問題,更重要對用戶的使用場景有深入了解,站在用戶角度考慮,我們發現用戶面臨很多類似的新問題,這需要用我們更多的時間積累,用數字化的技術結合場景來滿足用戶的新需求。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