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紅色勁旅自主維保突擊隊”攻堅實錄
在毛烏素沙漠南緣,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像沙柳一樣向下扎根、向上生長,牢牢守護著一顆天然氣管道“心臟”。正是這顆不停跳動的“心臟”,為下游三省兩市一區源源不斷輸送著光與熱。
近日,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公司紅色勁旅自主維保突擊隊完成了陜京二線DY401壓縮機組8000小時自主維保工作,這是這只隊伍成立以來,第5年打破國外技術壟斷,開展的第59次機組自主維保。
他們是國家管網集團北京管道有限公司“紅色勁旅自主維保突擊隊”。突擊隊成立以來,突破此前壓縮機組由國外或第三方進行維保的技術封鎖,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斷突破一系列技術瓶頸,實現節能增效,立起“紅色勁旅自主維保突擊隊”好樣子。
鄔建國檢查工具
技術攻堅——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突擊隊隊員對此深有體會。壓縮機是油氣管道系統中唯一的動設備,也是為天然氣提供動能的唯一來源,是當之無愧的管道“心臟”。早期,壓縮機都是進口機組,壓縮機維保核心技術也長期被國外廠商及第三方專業團隊壟斷。這意味著,一旦這顆“心臟”出現故障,只能等待外方維修,不僅費用高得驚人,搶修速度也難以保障。
核心技術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突擊隊吹響向壓縮機自主維保進軍的號角,耗時5年探索出一條自主維保之路。
由于技術封鎖,機組維保所需的專用工具不全,突擊隊隊員、高級技師鄔建國不斷查閱資料,對機組維保的專業工具發起攻關。通過研究,自制出第一個壓縮機專用維保工具——壓縮機維修組合變形工具。嘗到甜頭的鄔建國,帶領團隊不斷研發自主維保工具,發明了48種工具,維保效率整體提升38%。其中,突擊隊隊員、二級工程師姜艷民帶領專業人員完成3次壓縮機組干氣密封故障搶修任務,突破了核心關鍵技術的故障維修瓶頸。
姜艷民檢修設備
有了從“0到1”的突破,突擊隊越戰越勇、不斷前行。他們緊盯每道工序、緊跟回裝情況,確保每一道法蘭、每一個探頭全部安裝到位、質量過關。2019年以來,突擊隊完成59臺次自主維保工作,節約維保費用約1300萬,形成成果25項。
模范帶動——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遠
隨著榆林作業區不斷擴大,突擊隊的任務也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他們堅信,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遠,作為黨員,要發揮好帶頭模范作用,幫助整個團隊一起成長、一同進步。
在機組自主維保過程中,突擊隊通過以老帶新、以強帶弱、以點帶面等方式,全面錘煉團隊人員素質本領。2020年,以一級工程師張演義的名字命名的工匠實驗室成立。為了將工匠實驗室打造成孕育青年工匠的搖籃,他精心組織開展98人次專業技術輪訓,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幫、一對一地帶,通過理論講解、以戰代練等方式,不斷提升員工技術水平,先后為行業輸送專業技術人才約30余人次。同年,面對壓縮機組自主維保挑戰,張演義主動請纓承擔此項工作,由他帶隊開啟壓縮機組自主維保的破冰之旅。首次維保,面對國外技能的封鎖,他們不斷摸索、不停探討。經過三年實踐,這支維保隊已完成41臺次機組維保工作,并高質量完成作業區二種機型的各級維保任務。
張演義與團隊討論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張演義團隊成員、副主任郝卓卓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圓滿完成榆林壓氣站及所閥4座閥室的功能測試,保證了控制系統的安全可靠運行,完成各類儀表校準近2000臺次,未發生一次超期情況。
創新創效——打破不可能,突破行不通
一線是創新的土壤,實踐是創新的源泉。突擊隊思考的,不僅是如何完成任務,還是如何更好地完成任務,充分用好員工智慧,在實踐中思考、實踐中創新,把創新“金點子”變成解難“金鑰匙”。
郝卓卓研究方案
陜京二線投產時,突擊隊參加主導榆林壓氣站二線供配電系統、二線壓縮機組濾波器擴容、三線壓縮機組建設等項目的安裝、調試、投產工作,其中“二線DY403壓縮機組頻繁不定時停機”故障困擾著整個項目進度。為了解決此項難題,他們聘請了多名國外專家,但專家也束手無策。突擊隊匯聚全體員工智慧力量,通過查閱資料、24小時監控報警屏幕,最終解決了濾波器不定時跳閘致導機組停機問題,得到了專家好評,成果也發表于國外期刊。此次實踐,激發了突擊隊科技創新的激情,他們更加堅定了一個信念: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秉持“打破不可能,突破行不通”的決心,不斷開展創新及改造工作。(責任編輯:南海)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