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外,“羲和號”還在軌驗證了艙間無線能源傳輸、激光通信、無線通信等多項衛星平臺新技術。
趙堅表示,隨著我國航天產業的不斷發展,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各類航天任務對高性能衛星平臺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亟須發展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指標的衛星平臺。“‘羲和號’高性能技術衛星平臺在軌試驗,是世界上首次將磁浮技術在航天器上進行工程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國空間觀測技術水平。”
據介紹,未來“雙超”平臺技術將在高分辨率遙感、太陽立體探測、系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推廣應用,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觀測到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目前,“羲和號”每天都在按照既定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開展。
趙堅介紹,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之前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外衛星數據。“羲和號”發射成功后,國家航天局牽頭成立了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制定了數據政策,供國內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爭產生更多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中國貢獻。目前,“羲和號”的科學數據已向全球開放共享。
“太陽爆發產生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尤以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顯著。這些太陽活動干擾通信和導航、威脅航天員的健康,甚至毀壞航天器,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趙堅表示,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當前正處于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周期,全世界又進入太陽研究新的高峰期。我國作為航天大國,及時開展太陽探測活動十分必要。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發射了70多顆太陽觀測衛星,聚焦于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的觀測研究。未來5年,國外至少將發射5顆太陽探測衛星。
據介紹,今年我國還將發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標,對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和全日面矢量磁場開展觀測,為預報嚴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提供支持。
此外,我國正在論證后續太陽探測發展計劃,科學家們希望按照在黃道面內多視角探測、大傾角太陽極區探測和太陽抵近觀測“三步走”實施,由易到難,逐步深入,進一步了解太陽的構造,確定太陽活動的三維結構,掌握機理和活動規律,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31日 12 版)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