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編時刻|對話施耐德電氣尹正:以數字化和創新推動產業全生命周期減碳
時刻|對話施耐德電氣尹正:以數字化和創新推動產業全生命周期減碳
中國已經宣布在203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并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數十年發展的主基調,中國將在能源和產業結構等方面迎來系統性的變革,并實現能源安全水平的提升,為綠色能源發展和新商業模式帶來機遇。
作為全球零碳行業的“模范生”,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施耐德電氣在全球擁有52家“零碳工廠”,當前,施耐德電氣已設定了循序漸進的碳減排路線圖:到2025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在公司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到2040年,端到端供應鏈實現碳中和;到2050年,供應鏈運營層面實現凈零碳排放。
施耐德電氣的經驗和實踐數據表明,數字化能幫助客戶的碳足跡實現最高50%、平均20%的優化;在節能降耗方面,實現最高85%、平均24%的優化。通過數字化升級,過去三年,施耐德電氣中國工廠的單位能耗降低了12.4%。
近日,施耐德電氣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尹正走進第一財經《總編時刻》,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總編輯楊宇東采訪,就業內普遍關注的氣候變化和碳減排目標相關政策發表觀點。以下是部分對話摘錄。
楊宇東:圍繞氣候變化,全球政府都出臺了相關政策,中國也制定了“3060”雙碳目標,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未來什么樣的企業可以發展壯大?
尹正:既需要從外部的環境,也需要從企業自身成長需求來說。首先,作為一個企業必須合規,第二,現在越來越多強調全產業鏈減碳,尤其是對于消費品,因為是消費者的需求,會需要整個產業鏈要能夠達到相關標準;第三是從投資市場,因為我們越來越多地要求ESG的披露,這也是引導投資對企業估值的需要。從內部來說,做可持續發展并不是簡單的為了社會效益,更多是為了理解企業的能源用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核心工藝,哪些是輔助流程,這樣才能夠通過減排、節能,把整個管理更加精益化,包括管理制造業供應鏈,使其更加精益化,這樣對于企業的效益會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提升。
因此,從外部來講,作為一個好的企業就必須要滿足外部需求,不管是合規,還是整個供應鏈的需求;從對內來說,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是對整個管理的要求,以及對員工吸引力也要做提升。
楊宇東:我們看到,除了零碳的大趨勢,現在社會上討論比較熱的像數字化的發展,很多人也關心數字化跟零碳之間有什么關系。
尹正:按照現在的氣候變化進程,全球氣溫預計到2030年會上升2.4度,而我們要實現的目標是把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1.5度。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要引入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風電、太陽能,或者水力發電等,這些確實有靠天吃飯的因素。如何去解決不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供給和需要非常穩定可靠的用能矛盾,我們就需要通過軟件,也就是數字化的方法去解決。
首先,數字化能力的提升是依賴我們有大量的傳感器,所以我們就知道所有的流程怎么發生的;第二,我們能夠通過軟件,通過大量計算來進行能源的分配,也就是怎么能夠把這之間的關系配合起來,再加上儲能的能力;另外,管理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數字化技術,做大量的數據分析,包括通過人工智能分析達到能源最優化的提升。
如果我們再講深一些,還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一個是全產業鏈,因為對于任何一個企業來說,其本身的碳排放可能只占整個產業鏈的一部分,而對于消費者來講,希望知道的是全產業鏈的碳排放,國家也是希望了解整個產業鏈的排放情況,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數據打通,這樣才能做產業鏈的選擇。
第二個就是怎么做全生命周期的能源管理。我們以前更多是講新建樓宇、新建數據中心、新建基礎建設、新建工廠的能效管理,實際上,真正的能耗大部分是在設施的建成使用階段發生的,所以我們如果能把新建和存量之間的數據打通,我們就可以在整個全生命周期鏈條上來做全面的優化,這時候數字化又能幫助全面的提升。
楊宇東:現在很多企業還是認為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是它對于企業來講是一種成本,所以我想如何促進可持續發展,怎么能夠落地,最后怎么會變成很好的效益?
尹正:首先這是一個投資。但法規把整個起跑線都拉平之后,所有參與者實際上都不吃虧,而且企業轉型越早、越好,反而還能帶來優勢,這是第一位的。
第二,我們做可持續發展的轉型,實際上是可以推動精益化管理,降低成本。同時,如果我們從全生命周期角度來看,我們有的客戶做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使用了大量的新能源,占比達到70%-80%,同時能耗可以降低30%,這對于客戶來講是非常好的一個過程。
這里我們有幾個方面需要考慮。首先還是要理念先行,因為做投資也好,做改變也好,你首先得要解決整個公司的戰略和文化的演進;第二實際上還是要跟主業掛鉤,不能把可持續發展變成社會效應,變成政府要求的事,而是說我主業需要什么,什么對我最重要,從設計、從采購、從制造,包括整個供應鏈,整體考慮這個問題;第三要尊重技術,因為數字化技術創新會真正帶來改變;第四是需要建生態圈,因為做這件事任何一家企業自己都不能完全干成,所以肯定要有不同的合作伙伴,有不同的上下游一起來做,把好的經驗推廣,政府也會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楊宇東:對。我們也觀察到,施耐德電氣在推動端到端綠色供應鏈管理建設方面也是有很多的特色,我們為什么會有這么一個計劃?
尹正:我們希望在整個產業鏈推動減碳。其實在整個產業鏈的碳排放中,施耐德電氣可能只占10%,我們必須要從源頭開始,從綠色設計開始,然后到采購,再到生產、物流,包括包裝材料等環節,來推進減碳。
此外,我們上下游的供應商基本都是中小企業,本身的能力相對會薄弱,如果我們不提供支持,他們會很難推進減碳,如果我們提供支持,他們能夠更好幫助產業鏈減碳,同時他們自身的能力強大了,作為供應商就更穩定,而且成本也可能會更低。
楊宇東:減碳離不開創新,施耐德電氣在內部的各種各樣的創新方面是怎么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你們是怎么做的?
尹正:我們在創新有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我們的全球理念是多中心,這也體現了整個世界的多極化,特別是經濟和整個基礎建設的多元化。中國是施耐德電氣的一個非常大的全球研發中心,這幾年我們大量投入研發,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投入就是軟件研發。我們在中國有上海、西安、北京、深圳四大研發中心,我們這兩年也剛剛在北京建立了智能制造和軟件研發創新中心。其次,我們確實特別注重生態圈的共同創新,不管是雙碳還是數字化,靠一家企業自己都是做不到的,所以我們推出了兩個創贏計劃,一個是專門針對綠色能源管理的,另一個是專門針對綠色智能制造的,一個解決氣候問題,另一個推動產業升級。在兩個創贏計劃中,我們一方面把客戶需求,也就是真正的大企業的需求拿出來,同時讓中小企業包括初創企業到實操上面解決實際的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這樣應用場景和技術實操的結合就特別好。
楊宇東:您在中國的創新方面,除了這些訓練營、連接器之外,還有一些什么新的做法?
尹正:我們希望讓所有的員工能真正的參與整個雙碳和數字化,因為文化的改變是創新的基石,要鼓勵大家更加開放,能包容吸收不同的東西,員工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整個創新的根本。同時在客戶方面,我們建立了咨詢業務,幫助客戶和我們供應商來提升能效,這樣相當于把創新又帶到很多不同的領域。我們希望在生態系統中推動更多的合作,把創新真正變成實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