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硅組件的溫度系數是-0.3左右,這意味著,溫度每上升1度,功率會下降0.3%。也就是說,如果出廠標定是20%的效率,在實際應用場合,當溫度升到75度,效率大約就只剩16%、17%。
鈣鈦礦的溫度系數為-0.001,非常接近于0,因此它的實際發電效率就會顯著高于晶硅。
而當這些優勢不斷疊加,其帶來的結果就是能源回報率的顯著上升。范斌去年在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鈣鈦礦在2023年成熟時,可以產生40倍的能源回報率,最終將提升到50倍 ~ 60倍以上。
這意味著,鈣鈦礦帶來的能源回報率,會優于現在世界上任何一種火電、任何一種化石能源開采的能源回報率。
現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手握著有更高的轉化效率,一手抓住低溫、溶液加工的工藝在成本、尺寸極限上的優勢,通過不斷迭代升級,優化配方、提升封裝工藝,一步步在晶硅世界里謀劃自己的量產未來。
那么,是誰在支撐它內心不斷綻放的夢想?